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 >> 文献档案

关于清河区的工作汇报

2013-11-14 12:48  来源: 

(1943年4月29日)
景晓村
一、       社会情况与党的基础
(一)清河区自然概况
   全区面积8万平方里,人口504万,土地肥沃,每大亩(合小亩3亩)麦子丰收可达1000斤。小清河南产麦产烟叶最多(烟叶已限制种植),小清河北产棉最多,利津、沾化产高粱、大豆最多。从寿光县北到沾化县沿海一带,无处不产盐,广寿边区去年收入3000万斤;羊角沟每年产盐100万斤,现全为敌控制。渔业极富,利津、沾化等沿海我区即有渔船700艘。
   小清河南土地能充分灌溉,肥料足,技术亦高,小农经济较为发达,自耕农多,富农比较少。小清河北侧与山区不相上下,多处是荒碱地,广饶、博兴两县富农经济较多,垦区地主经济较为发达,这里有占有土地达960顷的大地主,占有二三百顷土地的地主亦甚多。
   全区每年生产的粮食除供应根据地军民食用外,还可拿出20万石(12000万斤)组织出口,获取大笔税收。
   小清河南(昌邑、潍县、寿光等地)手工业发达,广饶、博兴产土布,平均三家有一架布机;临淄、长山、桓台产花边,产品出口欧美等地;寿光产发网,博兴南部产苇编织物,羊角沟产蒲草编织的盐包,垦区产条编,青城产毛头纸,长山产黄表纸,临邑、广饶产毛笔等。广饶、博兴、寿光等地的熬硝业(目前过剩)等家庭手工业作坊亦很发达。广饶、博兴的豆油,战前就有较大的出口量;轧花、弹花作坊已有使用柴油机的;手机卷烟,亦有生产。
   这一地区租佃多系定租制,租额很低(一般多为三七分粮、四六分粮,也有少数实行二八分粮),地主黑地数量很多。
(二)清河区的战略意义及其作用
     清河区处于胶东、鲁中、冀鲁边三个战略区之间,起着环节与枢纽作用。从经济条件上看(主要指农业、手工业、渔盐业),这里是坚持抗日斗争的有利阵地。从地理位置上看,小清河南对敌人的战略交通——胶济铁路威胁极大,此区之坚持,对配合山区的抗日斗争将起着钳制敌人的作用;小清河北,在资源及生聚教养方面,也有重大意义。
(三)战前清河区党组织的基础
据说,1924年寿光、潍县、广饶、益都等地即有了党组织的活动,是由济南的学生到这里发展的。1925年至1927年,这里已有相当的基础,仅寿光一县就有党员800名,个别村庄有党员数十名。大革命失败后,党的活动处于低潮,党员大部分散或停止活动。1929年曾进行过整顿,口号是:准备暴动,党组织军事化。1931年益、寿、广、潍四县书记曾开过一次联席会议,准备暴动,并着手搞枪,做争取土匪的工作。当时,在党内进行思想教育,在群众中做工作,并号召青年团、工会、农会等都组织起来参加暴动。因为暴动是在立三错误路线指导下进行的,结果遭到了失败,党组织受到了严重摧残。后来省委组织部长宋鸣时叛变,这里的组织又受到进一步的破坏。1936年山东省委重新建立以后,济南地下党员到清河区帮助恢复党组织的活动。抗日战争爆发后,关押在青州、济南监狱中的一些党员被释出狱,逃到外地的党员也陆续回来了,这时党的组织又有了相当的恢复和发展,博兴、寿光两县重建了县委,潍县、青城恢复了工委,临淄、广饶、利津均有个别关系。接着,在省委直接领导下,又建立了淄博工委(1938年归属清河区党组织领导)。
当时清河区群众组织基础并不太强,比较起作用的是“民先”组织,益都、临淄边的救亡团也起了相当的作用。长山中学开办过游击训练班。寿光亦做了一些工作,在农民种扩大了党的影响,并团结了党外群众数百人。
二、        抗日游击战争的发动、发展情况
(一)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在党的领导下发动的抗日武装有九股:一股为廖荣标、姚仲明及马耀南发动的武装,即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五军,是以邹平、长山为活动中心,最多发展到5000多人。历城有一股武装,后编为第五军的十一团。张天民、孙学之发动的一股工人武装,后与廖荣标支队合并。东部的马保三、韩明柱、杨涤生等发动的以牛头镇、清水泊为活动中心的一股武装,编为八路军鲁东抗日游击第八支队。昌(邑)、潍(县)两县的鹿省三、陆升勋、何凤池等拉起了第七支队,青州胡维鲁(县委书记)、李云鹤、刘斗晨等拉起了第十支队,部分亦并入八支队,当时八支队共有2500多人。另外临淄、博兴各有一股武装。临淄为李人凤、李希尘等人拉起的“学生军训团”,后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支队第十团。博兴一股,以王博昌、张海邦、陈竹村为主,拉起了“抗日志愿军”,后为土顽周胜芳压迫站不住脚,王博昌、陈竹村带领几十人并入了八支队。广饶的一股,一部分亦并入了八支队,一部分干部到了临淄李人凤的队伍中去,加强了该部中党的力量。
      在比较薄弱的党组织的领导下,能广泛发动起抗日武装,开展游击战争,是有一些经验的。首先说,客观形势于我有利。当时旧军队、旧政权均已垮台或逃走,敌尚未到达,陷入无政府状态,群众抗日情绪极为高涨。对战争的组织领导,省委有了统一的工作部署,下边又有了几个县委、工委和一些党员。省委发出了开展游击战争的正确指示,并派出一些干部如廖容标、韩明柱、赵明新、姚仲明、杨涤生等,借助于“平型关战斗”胜利后八路军的广泛影响,很快在全省各地发动了抗日武装,开展了抗日游击战争。
(二)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五年来清河区抗日游击战争发展的形势与成就
     清河区抗日游击战争的发动与发展同鲁中区在时间上是一致的,都是在1937年12月至1938年3月。1938年是初期发动和大发展的一年。那时敌人刚来,旧政权已瓦解,当敌大军一过,留驻少数军队立脚未稳,伪军、土匪部队较容易被我消灭,初步的小胜仗对发动工作极为有利,所以我们很快控制了县城。国民党地方组织也在拉队伍,比如寿光的张景月,潍县的厉文礼,临淄的王尚志,广饶的李寰秋,博兴的周胜芳,章丘的翟毓蔚,章历的孟昭晋,章历、桓台的胡凤林,齐东的薛儒华,惠民的刘景良,青城的梁建章,沾化的吴德胜,利津的张家林,滨县的韩照坤,蒲台的王雪亭。主要首领都属于CC、蓝衣社、西北军三大系统。各股友、顽起来后,即形成各占一方,勾心斗角,相互兼并。我军利用了这一形势,加紧了我党领导的游击队的发展(我们的统战工作如做得好,发展成绩会更大)。不久,蓝衣社系统武装,首先向我压迫(如周胜芳犯临淄李人凤和博兴我党组织的武装);八个“司令”在邹平会攻我三支队,被我击退。1938年6、7月,杨国夫、霍士廉来到清河以后,着手整理统一部队番号。当时共约7000余人,整编后逃亡约2000人。1938年7月,八支队自胶东开回清河,我武装部队共约万人,都已正式编团。鲍辉同志就任政治部主任后,在政治工作的建立上,对三支队影响甚大。由于八支队南下,便将三支队编成七、八、十、特务团共4个团,共约5000人。1939年农历正月,敌人对清河实行“扫荡”,铁路被敌人控制,各县城及大集镇均安了据点。敌人的“扫荡”,一开始即是频繁的。我主力部队集中活动比较困难,一部分在铁路南,一部分在铁路北分散活动。6月份刘家井战斗后不久,马耀南同志在桓台牛旺庄战斗中牺牲,七团损失很重,清河处于最困难时期。统战形势亦日趋恶化。3月,在鲍辉同志率干部南下途中,发生了“太河事件”,十团两个连队及62个干部(均我精华),均在太河被俘或牺牲;8月,又发生了“淄河事件”。两次事件后,清河区部队均南下反击。接着,国民党各部开始投敌反共,摧残破坏我根据地。这时,三支队转至胶济路南集中整军。在路北,由地方党委组建了一部分地方武装,即有桓台一大队、广饶四大队、临淄二大队、邹平五大队和寿光独立团等,共约2000人左右。景晓村、苏杰于1939年5月到清河,恢复了一些地方的群众工作,建立了四县联合办事处,并恢复整理了党组织的工作。7月,开了一次地委扩大会议,部署建立平原抗日根据地的工作,使地方工作有了进一步的开展。
     1940年,清河区的工作有新发展。这一年,敌人虽在铁路线、县城、市镇和大部分区的大村安了据点,但由于我军提高了战斗力,加之地方工作又有了普遍发展,因而迫使敌人不敢外出“扫荡”,其据点被我封锁包围。“皖南事变”以后,国民党顽固派张景月、何思源等部日渐嚣张,我与何部在清河北岸战斗40余日。1940年夏,我军反击何思源、周胜芳、薛儒华之后,控制了广饶、淄博北部地区。接着,我军又西去,复将高苑、青城一带控制,蒲台、滨县的黄河南岸一带也为我控制一部。秋后,清河南顽固分子与投降派作乱,我军回师清河南,予以打击。1939年年底以前,我们对坚持平原游击战争的思想尚不明确,山东分局指示清河区应向北发展,独立自主地坚持平原游击战争。1940年经过整军与坚持平原游击战争的方针确定后,形成我军发展的一段好时期,部队扩大两倍以上,组建了三个正规团,编成三纵第三旅;根据地也有两倍发展,党、政、群均有大发展。
1941年,敌人对我实行“囚笼政策”,顽固派、投降派叛变投敌,因而形势又转趋紧张,小清河南根据地受到严重损失。三支队独立营王六部叛变,使我临淄工作遭到极大破坏。敌人开始实行“强化治安”,我军处于敌、顽夹击之下,斗争十分激烈。1941年顽固派何思源到小清河北后,依托沾化、利津等地,使用“特种力量”(实为联日),并以张景月、刘景良、薛儒华为三个纵队,一部自南向北,一部由北向南,一部由西向东,同时向我进攻。我集中力量,激战一昼夜,将其击退。之后,以黄河为界,我与何思源形成对峙局面。在去胶东支援反顽战斗的部队回到清河后,我军即派人与何思源谈判联合抗日。谈判未成,我渡黄河,捣毁何的老巢,克服沾化县之义和庄。由此,我不仅扩大了根据地,开展了垦区的工作,恢复发展了400多平方里,并打通了与冀鲁边区的联系。在对敌斗争方面,我先后组织两次军事攻势,一度攻下了长山县城。冬季,敌人封锁小清河,我展开反封锁斗争,使敌之封锁计划未能全部实现。在小清河北对敌斗争积极配合下,小清河南地区的工作又复稳定。
1942年,清河区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。由于敌伪军兵力增加,敌伪新设据点增加了137个,加上敌人连续推行四、五两次“治安强化”运动(7月,集中“蚕食”益、寿、临、广四县边区;9月,6000敌人“蚕食”清水泊,在临淄、广饶、博山边进行“蚕食”活动;12月,又对铁路至小清河间之长山、邹平、桓台地区进行“蚕食”),致使小清河南根据地全部伪化。敌人还在胶济路与小清河沿线分别大挖封锁沟,妄图切断整个胶东、清河、鲁中之间联络。这一年,敌人对顽军各部也加紧进逼,使其彻底投降,利津之张家林、桓台之二十四旅、广饶之李青山、成建基,沾化之吴德胜等部先后公开投敌。夏季,敌人纠合吴德胜、雷振东、刘佩臣“扫荡”垦区。我主力部队采取以分散活动为主,发动和依靠群众,开展了群众性的游击战。同时,寿光、临淄、桓台、邹平、长山等地党政机关以小股武装工作队形式进行活动,团结群众,开展伪敌工作。并利用“铁板会”(道会门组织)与敌人的矛盾,开展黄河以北之利津、沾化、滨县三县边区工作。在垦区则发动群众开荒24亩,增收粮食30万担。
(三)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现在工作概况
军队:清河军区下辖4个军分区(清东、清中、清西、垦区),每分区一个独立团(每团2至4个连),军区直属部队一个团,包括各团的后勤、兵工在内,共约3200人。部队素质较前大有提高。被“蚕食”地区,武装部队实行精干化,以小部队形式进行活动。
         根据地:据1942年底统计,我占区面积为27850平方里,占全区总面积的32%强;游击区面积为24512平方里,占全区总面积的21%强。我占区人口约38万多人,占全区总人口的7.6%强;游击区人口55万多人,占全区总人口的9%强。我占区共有679个村,占全区总村数的12%;游击区1348个村,占全区总村数的24%。
      政权建设:现有17个县政府、40个区政权和679个村政权。游击区1348个村中,一类为伪村政,占27.3%;二类为反革命两面政权,占38%;还有革命两面政权,占34.7%。
     清河区参议会:1940年春,有参议员80人,内有党员70多人。全省联合大会后改选,参议长为抗战老人李植庭(非党员)。二、三两届参议会,参议员中的党员比例均符合“三三制”要求。三届参议会时间虽短,但却较好的发扬了民主精神。
      善政之实施:甲种合理负担办法曾普遍实行,乙种办法只在一部分地区实行,新办法只在高苑、博兴、垦区开始实行。
     土地政策:对垦区土地的处理办法是,原属省、县的公田仍然归公,由政府管理,原属军田仍归军队耕种,私田仍归私人耕种。地权都已按照这个原则重新确定。对黑地的处理办法是,除原来有契约的田亩外,对于多余无约的土地(即黑地),如自己能耕者仍归自己耕种,如无力经营者则交由政府分给无地或少地农民耕种。
减租减息、增加工资:一般实行三七或四六分粮,取消了小租,地棍(即从政府领地,自己不种,转租给农民耕种)亦一律取消。
生产建设与财政建设:1942年我经营海盐总产量为600万斤,1941年增加到3000万斤,1943年增加到6000万斤。土纺土织比较普遍,很多带商品性质,初满足军民穿衣用布外,还有部分出口。1940年我们的供给主要靠捐募(占全部财政收入的22%),1942年捐募全停,开始实行征收田赋。1940年税收占财政收入的15%,1942年即占55%。清河区粮食多,过去因禁止出口而影响到农业生产的发展,后来开禁,允许棉花、粮食出口,政府增加了税收(粮食税占全部税收64%),农民得到了好处。1942年,全区党政军民节约120多万元(主要是衣服),贸易获利83万元。
文化教育:1940年有小学1600处,1942年只有600处(内有中学一处,高小140处)。1940年冬学有600多处,到1942年还剩500多处。
群众组织:1940年发展较好,以后因形势变化和工作不够深入,群众组织逐渐减少。1940年参加工、农、青、妇群众组织的共35万人,现在仅有约10万人。1940年,根据联合大会的指示,发动过年关借粮斗争;1941年春天,又发动过一次斗争。1942年,贯彻执行分局减租增资指示后,群众生活有了改善。
党的工作:1939年6月以前,全区有党员900人;到1940年2月,就发展到12000人,10月又发展到16000人。现有3个地委、16个县委、4个工委(工委均为地下组织)、54个分区委和642个支部。在9490名党员中,工人成分的735人,贫农成分的4105人,中农成分的792人,知识分子142人,城市小手工业者44人,商人、富农子弟838人。分区委员以上之党务工作干部,共有300余人。
精兵简政:1942年,实行三次精兵简政。除军队外,现全区脱产人员共有2207人,占总人口的2.98%,比过去减少约2000多人(主要为政权干部)。军队及地方党精减1000人,大都转入地方其他工作。
三、        几个主要问题的检讨
1、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战略发展的检讨:
1939年以前,关于坚持平原游击战争基地的选择问题:①应在控制小清河南后,迅速向争夺小清河北发展,并于冀鲁边打通联系。这是最有利的形势。即使不能大量发展,最低亦应控制广、博一带。因当时省委的计划是“横跨铁路”,一个去南,一个去北。1939年2月,敌人“扫荡”控制铁路沿线后,我军和根据地即被南北分割,加上受顽军重大打击,造成空前损失。②八支队东进后将寿光、潍县地区放弃,使张景月占区扩大,使我军的发展受到很大影响。③当时路南路北的同志对坚持平原游击战争认识不一致,有原则上的争端。④某些支点的放弃。1938年,放弃博兴是不对的(发动之初,九股武装大集合,只留一路在博兴,这实际等于放弃)。又因党内不团结,被周胜芳趁火打劫,我们只得退到河南博兴五区,后编入八支队。如八支队能予以扶持,坚持清河之博兴两岸工作(周胜芳将不会发展的那样快),则于今天的清河发展,有很大作用。以上均说明当时没有坚持平原游击战之明确方针。
1939年底以后,坚持平原游击战争的方针虽已明确了,但在执行上仍有不足:①集中一切力量消灭张景月(分局方针)这一任务,如从我与张的力量对比上看,是要求过高的。春间一仗,我只将张击退40里,并未能消灭其基本力量。后来何思源南犯,张、周等三面夹击,我反“磨擦”不仅未完成任务,反而陷于夹击之中。②邹平、章丘、齐东三边之放弃,给张景月以发展机会,对创建我之根据地也是个很大的损失。③1941年以后,清河区环境严重恶化。在坚持平原游击战争的方针政策上,在对游击区坚持武装斗争上一度认识不足,过多地将游击区及敌摧残区的游击队大量编并撤出,使坚持工作益都受到影响。但不久纠正了这个错误,并抽调干部加强了被“蚕食”地区工作的领导。
2、统一战线问题:
缺乏独立自主的明确方针。该打击的对象打击不够(如对张景月);对该争取的(象梁建章,国民党的专员,比较开明),则关心与支持不够。在对章丘翟毓蔚对敌争取工作中,派去的联络人焦某,做法不妥,使我与翟部的关系过早的破裂。广饶的李寰秋的政治态度不明朗,本可以争取当朋友,但我未很好去争取。何思源密令张景月解决李寰秋部,我为抓紧利用这一矛盾,对李之方针开始是正确的,后来对他要求过苛。李寰秋以为我要吃掉他,因害怕而将队伍拉至张景月防地。“皖南事变”发生后,李派小股武装破会我根据地。
社会政策上的偏向:“三三制”实行得不彻底,下层政权中我党力量很弱。据8个县898个村的统计,地主占绝对优势之村有438个,占总村数的48%;和平改选了378个村,占42.2%;工农掌权的81个村,占9.1%。财经政策中的捐税过重过多,还有乱打私货、变价分配等错误现象。粮食政策上群众负担亦过重。
3、锄奸工作问题(略)
4、武装政策与军区建设:
清河区地方武装本来很多,但因整编方式不妥,妨碍了发展。三支队整军过迟,未及时执行纵队指示,军队机关庞大。“太河事件”后回到清河,又遭受严重损失。军区建设及党对战争的领导问题上,因分合过频,而没有形成强有力的领导。1940年,地方武装有一些发展,三支队整编后强调优先发展主力,地方武装发展减缓。1939年下半年,分局强调建立地方独立营、团,曾一度大有发展。1940年建立军区后,各级党组织对发展地方武装仍有重视不够的现象。
四、领导问题
        1、政治领导问题:
       从发动之初到1940年高涨时期及其以后的一个时期,领导同志对清河地区形势发展的估计与认识不够,有时有自满自足思想倾向,有时又产生悲观失望情绪,故在组织形式与领导方式方法上就发生一些忽“左”忽右的错误。从1939年后,敌人就开始实行“扫荡”并使我受到很大损失,一部分地区伪化。1941年到1942年,敌后环境更加艰难,敌人的“扫荡”、“蚕食”更加频繁。在这前后,我们在统战、锄奸、粮食、财经等政策方面出现了一些失误,使我们自己遭受不了不应有的损失。
        2、组织领导问题:
       坚持集体领导不够(当时有3个司令部)。改为清河区党委后,始终未形成委员会,亦未确定谁未委员。1940年至1941年,军政委员会曾起了些作用,而区党委只成为地方工作机关。环境恶化时,党政军民“分兵把口”,缺乏集体领导。
        3、在工作领导上:
        对上级指示研究不够,全盘工作中存有平均主义,如对群众工作强调不够,只是一般化的号召。这时期的工作,由于不分地点、时间,又缺乏计划,因而收效不大。突击方式,工作队方式,形成工作不够深入。对支部工作重视不够,具体做得少。工作中还存有形式主义,张扬旗鼓,缺乏艰苦实际精神。在工作检讨上,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不够,故不能很好地教育自己,及时改正错误。

相关报道

·[2017-03-09 09:08]-杨国夫遗著《战斗在清河平原》节选之初到清河--杨国夫遗著《战斗在清河平原》节选之初到清...
·[2014-01-23 01:42]-青纱帐里举刀枪--    在那烽火连天的岁...
·[2014-01-23 01:40]-北海银行--      ...
·[2014-01-06 10:01]-渤海区邮政--抗战时期,战时邮政对于保证党内交通快捷,...
·[2013-12-31 08:36]-南京大屠杀--1937年12月13日,南京陷落。日军对我平民和...
·[2013-12-06 04:16]-毛泽东对渤海整军的批示--1947年底,渤海区的新式整军运动首先在渤海...
·[2013-12-04 10:02]-历史上的渤海区--渤海区于1944年1月由冀鲁边区和清河区合并...
·[2013-12-04 09:58]-北海银行--北海银行创建于抗战初期,经历了抗日战争与...
·[2013-11-14 12:49]-艰苦坚持的冀鲁边--(1940年元旦在××队干部同乐会上的报告)...
·[2013-11-14 12:47]-抗战六周年的清河区民主建设--李人凤清河平原游击战争已坚持了六个整年了...